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于林洋,东方语学院2020级阿拉伯语系本科生。本科期间担任班长和辅导员助理,获国家奖学金和4次上外特等奖学金;曾在采埃孚、毕马威等公司实习;2023年担任第6届进博会新闻中心志愿者组长。现已保研至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
感谢思索阿拉比,让我刚好在上完本科的最后一节课、考完最后一场外语等级考试的这几天,能够沉下心来回看自己在阿语系这珍贵又深刻的四年。我相信对众多正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的阿语前辈、同辈和后辈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则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与阿拉伯语相关的故事。而转眼间,我也从那个在一篇篇前人经历中思考方向、获取动力的小萌新,变成了有自己故事可以讲述和分享的毕业生。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四年,那应该是“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PART/1
从外汉到阿语——不怕人生路上的转弯
“为什么要转专业到阿拉伯语?”是我在这四年间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大二从外汉转到阿语也是我大学期间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坦白讲,起初我对阿语或阿拉伯国家的了解并不多。和很多人一样,当听到“阿拉伯”时,我脑海跳出的关键词中总是沙漠、石油或战乱冲突。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我第一次看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另一面,沙特馆别具一格的月亮船外观和馆内设计使年纪尚小的我大开眼界,印象深刻。进入上外后,当我在课上对着郁达夫、张爱玲的作品脑袋空空、不知所云,而身边的同学们却饶有趣味地娓娓道来时,我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也能和他们一样乐在其中的专业到底是什么?一次机缘巧合,朋友和我聊到了学校的阿拉伯语,在他的描述中,阿语既因为“门槛高”、“超级难”让人望而却步,也因为“待遇高”、“机遇多”让人心生羡慕。在那一刻,我的心中突然冒出了一种莫名的对神秘与挑战的向往,我的思绪也随之被拉进那个遥远的别处的世界。之后我选修了“中东社会与文化”这门晚课,在包老师的介绍下阿拉伯世界在我的眼中变得清晰、生动、立体了起来,古老神秘的金字塔、典雅壮观的清真寺、秀色可餐的美食、造型丰富的书法,还有各式各样的街头涂鸦让我学习阿语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
进入阿语系后,从零开始学习一门语言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新鲜感和成就感,但同时我也会时不时在记不住单词、搞不懂语法的时候“吐槽”阿拉伯语的难度确实“名副其实”。语言学习的过程必定少不了枯燥无味,但还好它也是一件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事情、还好有老师们悉心负责的教导、还好我遇到了特别好的朋友们,我们共同经历的酸甜苦辣是我大学生活最好的调剂品。
PART/2
从“国内派”到“保研er”——每个选择都有价值
两年的基础学习后,没有选择出国交换的我过上了国内版的大三生活。在羡慕国外交换的同学们能够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下锻炼流利的口语表达、体验对象国的风土人情、用脚步丈量每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的同时,我也逐渐发现了国内学习生活的优势——硬核的进阶课程提高了我的阿语实际运用能力,也拓宽了我观察和研究阿拉伯世界的角度和视野,相对大二来说更为轻松的课表为我在课程之余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安排灵活性。正因如此,在大三下学期准备保研的阶段,我幸运地比身在异国他乡的同学们少了一些辗转和焦虑,多了一份安逸和从容。这也让我意识到其实每一份选择都有利有弊,或早或晚地总会显现出它的价值。
在阿语夏令营的经验分享方面,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功在平时”。无论是对听、说、读、写、译能力的综合性考察,还是对阿拉伯文学、历史、国情等诸多方面的“雨露均沾”,都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对语言基础的扎实掌握和对阿拉伯社会与文化的广泛了解。
PART/3
从课本到实操——“信息差”背后的机遇
和阿语打交道的这四年中,我的实践经历也在不知不觉中积少成多:萤光支教队大家庭中的一员,采埃孚集团的物流采购实习生,毕马威的管理咨询实习生,在华为全联接大会协助接待十余位黎巴嫩客户的小助理,在中阿改革发展论坛期间联络对接阿拉伯国家外宾的工作人员,以及在进博会期间与团市委、市新闻办、学校老师和小叶子们进行工作对接的志愿者组长。
盯着屏幕前的这几行文字,试图从这些与阿语相关或不相关的“身份”中总结出点什么,我竟一时语塞。大概,一部分是机遇和运气使然,另一部分是在摸索中打破信息差的结果。例如实习机会的内推、高质量的线上实习、某一岗位的面经等,获取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搜商”,并提高接触信息源的能力。从课本到实操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焦虑与无措,但请相信只有心中有一份信念,就一定会在某一刻迎来属于自己的机遇。
人生就像一场穿越迷雾的旅行,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我们摸索着前行,不断学习、审视、体验和反思,于是这趟旅行便成了自己的人生哲理。
❖
供 稿 | 于林洋
排 版 | 张衎然